电影中的诗意表达技巧,通过《发掘》,来认识隐喻传达的深刻内涵

发布时间:2024-01-26 15:28:22 浏览量:273次

文/木乔简科

编辑/木乔简科

前言

电影《发掘》,讲述了庄园主伊迪丝,邀请业余考古学家布朗,前来她购买的土地上进行墓冢挖掘的故事。

影片真实还原了萨顿胡船葬的发掘过程,勾勒出生命的痕迹。

导演巧妙地将他对生命的理解展示给观众,从更深层次探索人类存在和死亡的意义。而隐喻并不仅仅存在于语言中,还存在于非语言的领域。

在电影中,视觉隐喻就是一种非语言的隐喻形式。这种隐喻通过构建视觉元素,将特定的意义在特定情境中表达出来。

就像“隐喻的实质在于通过另一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另一事物”一样。在这部影片中,通过特定的光线、色彩、构图和对视觉元素的编排,电影使用隐喻来传达深刻的内涵,让观众更好地理解其意义。

还有电影中运用的诗意表达技巧,更是充满了创意和巧妙。

电影艺术的诗意性

“诗意”是审美意象在人们内心引发的精神体验和情感,是审美意象世界所创造的美感活动领域。生成“诗意”的过程是审美意象的形成过程,其中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融合,形成“意”与“象”的统一。

审美是主观的本质,审美意象赋予客观事物情感,它特别关注内在的心灵力量。诗意的概念经过不断发展,逐渐被引入电影领域。

在20世纪20年代,一群先锋派人物开始研究诗意电影,他们认为“电影是一种‘视觉的诗’”,强调通过银幕的呈现方式,赋予想象以最大的自由,让想象力在其中自由驰骋。

苏联导演也探讨了电影中的诗意问题,他们认为“电影暂时超越了纯粹的戏剧和剧本结构,而完全掌握了史诗和抒情诗的方法。”

在电影中运用诗意的隐喻、象征、节奏等手法进行深入探索。隐喻因素在苏联电影中得到了广泛的发展。

在诗意电影的演进历程中,诗意通过影像的表现方式得以显现。在文学领域,诗歌虽然具有精美的语言,但其可用的艺术手段有限。

仅有在电影中,诗意得以展现更多可能性,可以说“电影是呈现诗意的最强大媒介。”

当诗意成为电影的核心,只需感知影像,情感与审美意象已在其中融为一体。

电影中的“诗意”即是“以思想和情感主导情节发展,贴近生活本质,最真实、最富诗意的艺术形式”,如安德烈·巴赞所言:“影像的诗意总比导演赋予事件的诗意更浓郁,更富意味。”

影像的诗意之所以浓郁,源于其能够呈现更多情感和情绪的微妙细节。帕索里尼也曾提到:“电影语言即为诗意语言。

电影语言蕴含着诗意,透过艺术手法构建诗意情境,不仅赋予电影以主观感受和体验,更将电影情感的表达具象化。

诗意电影与传统叙事电影的差异在于,它将电影视为一门艺术,追求意境的传达和诗意的节奏

在创作诗意电影的过程中,创作者融入哲学思考和人文关怀,通过多种艺术手段将抽象概念融入影片,力图透过影像来表达。

电影《发掘》采用光线色彩、构图和视觉元素的重复编码构筑诗意,这些元素经过创作者主观性的组合,呈现出视觉上的美感。

与此同时,电影的表现功能将重新构建的情感和意境显现出来。这种方式能够让观众深刻感受内在情感,进而激发他们对时间、生命和死亡等主题的深思。

电影视觉语言的诗意性

电影《发掘》展现出明显的诗意风格,巧妙编排的画面让观众深切感受到角色们面对悠久历史时的敬畏之情,以及他们对故土的热爱与坚定信仰。

这些情感在电影中交织,借助视觉和听觉语言所带来的强大感染力,将电影特有的诗意情感传递给观众。

在电影领域,光线和色彩的艺术性得以充分展现,它们的精确运用能赋予影片强烈的视觉冲击。

导演运用光线和色彩的表现手法,不仅高度还原了传记电影的情境,还通过特定的光线和色彩赋予影片更深刻的意义。

电影中多次出现直面太阳的场景,这种视觉震撼效果能够深刻触动观众的情感。

在强烈的太阳光照下,画面变得异常明亮,消散了电影原有的冷淡感,营造出温暖的氛围。这样强烈的阳光隐喻着希望的到来,而太阳通常出现在遗址草地等场景中。

在布朗先生被土掩埋后得救的场景中,他第一时间前往遗址现场。

太阳照射在人物身后,创造出光晕效果,强烈的阳光让观众难以长时间直视镜头,这个场景有意传达出深刻的含义。

这一镜头中,布朗先生凭借丰富的考古经验找到了挖掘的方向

逆光的拍摄手法暗示了希望即将来临,以及历史进程的不可逆转。影片采用了一种和谐的淡彩色调,主要运用低饱和度的黄色和绿色。

导演的这一选取不仅与电影的年代和主题紧密相关,还在展现时代氛围的同时蕴含了希望和生命的寓意。

这种古典的色彩选择为电影赋予了独特的情感和意义。

电影的最后一幕呈现出布朗等人正在将船葬重新掩埋的画面,他们怀着希望,希望在战争爆发前保留这份珍贵的遗产。而掩埋后的草地呈现出浓绿色。

从时间的角度来看,这象征着万物复苏,生命的新生;更深层次地说,这暗示着希望和生命的不息。

正如影片中所引述的一句话:“从人类在洞壁上留下的第一个手印开始,人类就在历史中永生不灭。”

人类的存在痕迹会持续存在,作为永恒的一部分继续存在下去,只需不断挖掘。在重新埋葬遗址的过程中,同样充满着大片的绿意。

面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来临,船葬需要再次埋藏,布朗先生用粗麻布和树枝将遗址覆盖,以保护船体免受衰朽侵蚀。

画面中绿色树枝在暗色背景中显得格外醒目,它代表了未来的希望和生命的延续。

为了人类的未来,遗址的保存至关重要,这不仅仅是为了让后代看到,更是为了将人类文明的见证传递下去。

另外构图在电影中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是一种强大的视觉语言,能够为观众带来最直接的审美体验。

经过精心设计的构图不仅具备独特的吸引力,还透露出导演的独特创意。在这部电影中,导演运用构图的手法将剧中人物的命运紧密连接在一起。

影片中充分运用了水平构图的手法来呈现场景,并塑造人物形象。

这种构图方式中,画面的三分之二被草地、天空或水面所占据,而人物在画面中的比例极小,有时甚至容易被忽略。

这种广阔的场景构图为人物赋予了压迫感,同时也以此象征着人物的渺小和脆弱,暗示了在历史的长河中,个体在命运面前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

布朗先生作为萨顿胡船葬的发现者,虽然为考古学做出了巨大贡献,但长期以来一直未被人提及,直至近年才得到重视

庄园女主人也是命运多舛,为照顾父亲而未婚,直至父亲去世后才得以成婚,然而不久丈夫便去世,她本人也饱受疾病之苦。

她将萨顿胡的珍宝捐赠给大英博物馆,但因二战爆发,萨顿胡船葬不得不重新掩埋,她终未能见证其面世。

这种构图方式巧妙地将人物命运与环境相融合,通过画面的布局将人物的内心与外部环境相呼应,刻画出人物的生命历程。

通过对视觉元素的重复编码,导演巧妙地传达了隐藏在影片中的信息,这是一种复杂而高效的视听表现手法。

影片中的视觉元素与背景情境密切相关,通过重复出现,构建出隐喻的图景,将人物的命运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英国的命运巧妙地交织在一起。

这种手法不仅预示着战争的逼近,还传达出背后的离别之哀。特别是飞机和草地这两个视觉元素,在影片中被反复呈现,分别与不同的人物进行联系,传达出离别的情感。

草地所蕴含的葬船遗址,以及频繁出现的飞机,都是隐藏在这些图像之下的象征。

这样的重复编码,把剧中人物之间以及人物与葬船之间的分离主题深刻地表达了出来。这样的手法在视觉上加深了观众对故事情感和内涵的理解。

飞机的出现被巧妙地用作视觉元素的重复编码,传达了深刻的象征意义。

布朗先生在草地挖掘,附近的皇家空军飞机从天空飞过,暗示着战争的迫近,以及国家准备迎接挑战

飞机经过大英博物馆的三名考古学家上空,他们在遗址旁边的草地上工作。这一镜头表达了他们对战争影响的担忧,因为一旦战争爆发,所有的挖掘工作都将被迫停止,暗示着他们即将与船葬告别。

考古学家佩吉与丈夫告别,他们在无垠的草地上分离,预示着他们命运的改变。

第四次,一架破旧的飞机坠毁,罗伊赶往救援,但飞行员已经丧生。这架飞机象征着战争带来的危险,暗示了即将到来的分离。

六架飞机从天空中飞过,布朗先生与伊迪丝讨论船葬的保护。飞机数量的增多预示着战争爆发的迫近,他们所能做的只有竭尽全力保护遗赠,不受战乱影响。

这里的飞机隐喻着分离,它不仅仅是表面上的别离,更蕴含着永别,就如伊迪丝从未见到萨顿胡船葬再度显现,对于遗赠的永恒失望。

电影主题蕴含的诗意性

在电影《发掘》中,时间被赋予了永恒的主导地位。导演通过与时间相关的隐喻,呈现了诗意的表达,使观众在影片中领悟生与死、过去与现在、瞬间与永恒等深刻的内涵。

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延续交织在影片中,勾勒出人类存在的种种层面。

电影《发掘》中,生命与死亡之间的对立和交融得到了深刻展现。

在一幕中,伊迪丝和她的儿子罗伯特躺在葬船中仰望星空,感叹生命的脆弱和终有一日的消逝。这一场景将死亡的思考具象化,赋予了这一瞬间特殊的诗意。

葬船作为一个象征存在,折射出死亡的概念。它与葬船本身的含义相符。维京人常年在船上生活,把船当作家园,因此希望自己的终结也能以船为归宿。葬船中的人物也呼应了这个象征。

伊迪丝患病,生命即将逝去,她的儿子将她和布朗先生带到葬船中,意图用远航来缓解母亲对死亡的恐惧。

这一细节侧面揭示了生命的终结,但也强调了死亡并非生命的终点,而是生命的一部分。

电影中生命和死亡的不断变迁贯穿始终。正是葬船的存在,扭转了影片中死亡阴影的出现,将电影从简单的历史发掘记录提升到对人类存在意义的更高层次。

电影《发掘》通过时间的叙述,将过去与未来融合在人物的故事中。

时间的流逝将这两个维度紧密连接,带来了关于时空宏大性质的感悟,但同时也带来了命运的无力感。

罗伊打捞坠机飞行员的情节成为一种富有象征意味的意象。飞行员的死去象征着过去,当时的飞行员生涯危险重重,不仅因为环境和器材的困难,更因为他们将卷入战争之中。

而罗伊即将成为飞行员,未来也会面临危险。这种过去与未来的交织在时间中呈现出宿命的氛围。

影片的背景与人物的命运紧密相连。尽管这个时期充满动荡,伊迪丝的庄园却显得宁静,仿佛与外界的纷扰无关。

实际上这两者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布朗等人在这个特定时刻挖掘出萨顿胡船葬,这一发现具有历史性意义,引发人们重新审视英国的历史。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迫近使得萨顿胡船葬的未来和英国的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

这种紧张的关系将过去与未来交织在一起,突显了时间在影片中的重要地位。在电影《发掘》中,时间呈现了瞬间和永恒的关系。

每个事物都有其独特的存在价值,而当这些事物被发现的一刹那,既是瞬间,也是永恒。

考古的深意在于让我们见证这种永恒,从而在永恒中寻找生命的真谛。在整个电影中,萨顿胡船葬一直贯穿始终,成为了人类存在的印证。

尽管人们为了保护它而将其掩埋,但经过若干年,它仍然会被其他稍纵即逝的人们重新发现。

在被再次发现的那一刻,它注定成为永恒存在的一部分。无论如何,这个存在将会延续下去,承载着过去与未来,延续着生命的意义。

结语

电影中运用的诗意表达技巧充满创意和巧妙。通过对视听语言的隐喻建构,不仅让电影的叙事更加丰富,还将其内涵提升至全新的层次,即对人类存在意义的深入探索。

萨顿胡船葬作为影片贯穿线索,超越了时间的限制,跨越了千年的岁月,不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都在其存在的范围之内。

而人类同样如此,人类在历史的长河中持续存在,不会真正地消失。这种巧妙的表达手法让电影不仅仅是一部叙事作品,更是一个关于人类存在意义的哲学探索。

热门课程推荐

热门资讯

请绑定手机号

x

微信扫码在线答疑

扫码领福利1V1在线答疑

点击咨询
添加老师微信,马上领取免费课程资源

1. 打开微信扫一扫,扫描左侧二维码

2. 添加老师微信,马上领取免费课程资源

同学您好!

您已成功报名0元试学活动,老师会在第一时间与您取得联系,请保持电话畅通!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