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与现代的完美平衡,《逃离德黑兰》剪辑艺术分析

发布时间:2024-02-28 11:46:51 浏览量:256次

文 | 蒙面嘎巴酱

编辑 | 蒙面嘎巴酱


电影《逃离德黑兰》(以下简称《逃》)根据1979年伊朗人质事件改编而来,讲述了美国中情局特工在伊朗伊斯兰革命爆发、美国大使馆备战的情况下,通过在伊朗伪装拍摄一部名为《Argo》的好莱坞电影的方式,成功将6名美国外交官带离德黑兰的故事。


本片由演员本·阿弗莱克执导并主演,荣获第85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剪辑、最佳改编剧本三个奖项。

考察历届奥斯卡最佳剪辑奖名单,能获得剪辑奖的影片一般属于以下两种情况:一种是最佳影片和最佳剪辑同属于一部电影,如《无间道风云》《英国病人》《芝加哥》等。


作为一部获得最佳影片奖的电影,各个电影元素应该是高水准的,剪辑作为电影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身可能并不突出,但协助这部电影获得了最佳影片奖,因此,评委会有理由相信这部电影的剪辑也是优秀的。

另外一种是剪辑技术、技巧特别突出,甚至形成某种风格,如《谍影重重》《拆弹部队》《社交网络》等影片。


电影《角斗士》获得了第73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该片的剪辑在叙事、角色塑造、动作、节奏等方面水准很高,理应获得最佳剪辑奖。

但同时获提名的《毒品网络》中呈现的多时态、多叙事线平行推进的结构方式,以及众多性格复杂的角色的塑造,比之《角斗士》更胜一筹,最后把最佳剪辑奖颁发给了《毒品网络》。


《逃》能获得最佳剪辑奖,笔者认为,上述两个原因兼而有之,最佳影片奖证明了该片剪辑艺术水准很高,此外,该片的剪辑师在多人对话、多叙事线平行推进、人物塑造等方面都做了新的尝试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回归经典剪辑

苏联的“蒙太奇理论”告诉我们,两个镜头组接在一起,能产生新的含义,此外,“库里肖夫实验”告诉我们,演员的表演镜头跟其他镜头组接在一起时,能产生新的情感含义。

在影片《逃》中,很多段落的叙事、角色情感表达最终是通过镜头组接完成的,它回归到了更为古典的剪辑艺术范畴。


如果我们把单个镜头设定为没有过多叙事及情感含义的碎片,那么通过剪辑把这些碎片以某种顺序组接在一起时,就获得了叙事的意义和情感冲击力,并形成了某种节奏。

片中机场第二个检查点的段落,除了托尼之外其他人都没有入境时填写的白联,众人必须坚持咬定是入境处丢失了白联才有可能蒙混过关。


上述段落中,由于剪切改变了角色情感状态的镜头共有36个,占镜头总数的86%,其中,没有对白的反应镜头有28个。

因此,这个段落基本摒弃了对话揭示角色情感和心理活动的方法,而采用角色表演加剪辑的方式来完成。


有意思的是,在这28个镜头中演员的表演大都非常内敛克制,除了鲍勃这个角色略微流露出少许的紧张、焦虑之外。

其他角色基本做到了“库里肖夫实验”中那个演员一样面无表情,但通过镜头的组接,这些没有或较弱情感指向的镜头获得了新的情感信息,赋予角色某种明确的心理活动。


就连工作人员把护照放下的手部特写镜头,也因为前后镜头的组接产生了两层情感含义:第一,海关工作人员相信了鲍勃的话,但对他们身份还存有怀疑,所以放下护照,犹豫着要不要敲章。

第二,官员甲再次抬头的镜头进一步明确了这种犹豫,他想让鲍勃等人给出一个更有说服力的证据。


亨利·沙茨戴着墨镜的近景镜头更能说明剪辑是如何赋予角色内心情感的,单从这个侧面拍摄、角色又戴了墨镜的镜头我们无法得知亨利·李沙茨的内心状态。

但紧接着的海关官员甲面无表情看着画右的镜头赋予亨利某种紧张和焦虑,并加强了两人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与其说是角色表演赋予的。


还不如说观众看影片时剧情发展到此主动赋予角色的,观众认为此时亨利应该紧张,海关官员也应该怀疑,而官员乙进办公室之后的未知结果造成的叙事悬疑,更加强了这两个镜头的情感状态。


从叙事的完整性来看,前半段事件在工作人员乙进办公室后就结束了,直接下一场武装总部确认

托尼等人身份即可,但为了增加戏剧张力和悬疑效果,后面还加了15-19五个没有对白的镜头,这五个镜头中,角色基本属于“面无表情”,但通过上下镜头的组接,观众依然能感觉到他们的紧张和焦急。


科拉·莱杰最后的撇嘴和鲍勃掩饰性微笑的表情动作,也通过镜头组接加强了两人内心的紧张和焦虑。

影片中,类似精彩的剪辑段落比比皆是,它们都有如下特点:第一,单个镜头只是剪辑创作的原材料,只是一个叙事和情感意义不明确的“碎片”,只有通过剪辑组接成段落,才能传达每个镜头明确的叙事和情感含义。


第二,演员的表演风格较为统一,采用了“零度表演”方式,这种表演方式剪辑发挥的空间更大,当越来越多的电影把建构视觉奇观作为剪辑唯一目的时,《逃》片却坚持了最为古典的剪辑法则,让观众主动参与叙事及表意的建构过程。


快节奏对话剪辑

对话段落由于受对话主体和对白信息的限制,拍摄和剪辑手法较为单一,视觉表现力也较弱。

《逃》片中有大量的对话段落,这些段落最大的特点是节奏快。


这里的节奏快有两层含义,一个是角色的语速、角色之间对白衔接节奏很快,另一个是对话段落中,镜头切换速度快,平均镜头长度短,片中大多数对话段落,平均镜头长度在3秒以内,下表列出片中主要几场对话的基本数据。

从我们可以看到,五段对话的平均镜头长度都很短,剪辑节奏很快,在有限的时间内传达了更多信息,这种快节奏的对话是通过五种方式实现的。


制作工艺的人都知道,这种快节奏的对话重叠效果,并不是拍摄现场演员表演完成的,而是剪辑师二度创作的。

本片还获得了2013年第19届美国演员工会最佳群戏表演奖,能获得这个奖项剪辑师功不可没,尤其是多人对话段落的精彩剪辑。从上述5段对话来看,多人对话剪辑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叙事:任何一场对话总有剧作上的目的,这个目的决定了这场对话的剪辑方案,比如,在讨论拍电影营救方案可行性的段落中,对话的核心是众人对托尼及其提出的营救方案的双重质疑,因此听众反映镜头的数量超过了说话者镜头的数量。


2.节奏:对话的节奏指参与对话的多人基于叙事、人物关系等方面的需要在语速、反应、停顿、静场等方面经过比较的方式所呈现出来的时间变化,它主要受两方面因素的影响:


(1)演员自身的表演节奏。这是对话剪辑的基础,如争论是否去集市那场对话,有一个鲍勃·安德斯、乔·斯塔福和凯西三人对话的镜头,在这个镜头中,演员的语速很快、情绪激烈,镜头从一个说话人快速摇到另一个人,因此,这个镜头对话节奏就很快。


(2)通过剪辑改变对话节奏。一般通过缩短角色之间对白的停顿、增加反应镜头的数量、重叠音轨等方式来实现。

3.反应镜头的运用:为了达到说话/聆听的交流感,对话段落中的反应镜头必不可少,它是对话段落完成叙事功能不可或缺的元素:


(1)反应镜头代表聆听、交流、认同或反对等听者所持的态度,如第一次营救方案讨论段落中,当主持会议的官员介绍用自行车方案逃离伊朗时,一共使用了四个托尼的反应镜头,较长时间的反应镜头以及托尼低头沉思的表情告诉观众接下来他将会有一次理由充分的反驳。


(2)反应镜头在对话中的位置决定了听话者和说话者的人物关系。

(3)群戏段落中应以主要角色的活动和对话为剪辑依据,但也要考虑其他次要角色反应镜头的数量和位置,如《逃》中,剪辑师会根据角色的主次以及叙事重点安排角色反应镜头。


考察近几年较有影响的电影,对话的快速剪辑有可能成为未来电影发展的方向,如果说画面的快速剪辑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在商业电影中流行并迅速达到了成熟甚至泛滥,那么对话的快节奏剪辑则刚刚在一些电影中有意识的运用。


如获得第83、84届奥斯卡最佳剪辑奖的电影——《社交网络》和《龙纹身的女孩》,这两部电影最大的特点就是对话快节奏剪辑,不仅角色的语速快,角色之间的对话也毫无停顿和间歇,甚至大量重叠。

在这之前很少有电影的对话场面如此突出,这种风格化的剪辑应该是这两部片子获得最佳剪辑奖的重要原因。


虽然《逃离德黑兰》未必完全采纳了这两部电影的剪辑特点,但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多时空剪辑

时空终归是剪辑的核心。多时空平行、交叉剪辑也是近年流行的电影叙事方式,比如电影《撞车》、《贫民窟的百万富翁》、《21克》等。

《逃离德黑兰》整部影片采用了线性叙事结构,但有两个段落采用了多时空平行剪辑的方法,其中,托尼带领使馆六个工作人员通过德黑兰机场逃离伊朗是本片最为精彩的段落,下表列出了整个逃离段落涉及到的空间及每个空间出现的次数。


整个逃离段落一共涉及到七个大空间——德黑兰大街、德黑兰机场、加拿大驻伊朗使馆、美国中央情报局、白宫、伊朗武装指挥总部、洛杉矶制片厂。

这七个大空间各自又分为几个小空间,尤其机场这个大空间,其局部小空间分布非常复杂。


这些不同的空间(包含小空间)一共切换了89次,每个空间平均长度为14.5秒。如此多场景的快节奏切换,在其他电影中很少见。这些空间中发生的事件环环相扣,因果逻辑严密,使得逃离过程险象环生。


  • 时空省略

多叙事线同时推进是时空省略,加快叙事节奏有效的方式,如杰克让手下查乔登的孩子在哪个学校上学和杰克假冒学校领导给乔登打电话这两个段落之间省略了CIA工作人员如何查到白宫参谋长孩子所就读学校的叙事内容。


又如机场第一个检查点只交待了海关工作人员检查最后一个使馆人员护照的叙事内容,而省略了前面七人过关的内容。

出逃段落的很多情节只交待了事件的结果,省略原因,观众可以通过上下段落的信息进行填补,这样既不影响叙事的完整,更加快了节奏。


选择叙事线的哪部分内容呈现在银幕上,是多叙事线剪辑的关键。如果叙事线内容省略太少,叙事有冗余,节奏就会拖沓,如果省略过多,有可能会叙事不清。

一般来说,对叙事有推动作用的主要情节点是不能省略的,次要情节点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做一些删减。


省略也要注意节奏,虽然某条叙事线即使省略较多内容,也不影响叙事,但可能会影响整部影片的节奏,如第二个检查点这个段落是逃离过程的重点,该段落不仅没有内容省略,还利用各种剪辑手段加以渲染。

前面段落的快节奏和这个段落稍慢的节奏形成了对比和变化,也符合节奏剪辑的规律。


  • 流畅的转场

机场逃离段落频繁的时空切换,就会涉及到时空转场的问题,即使用何种手段从一个场景流畅、自然、无痕迹转换到另一个场景。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片中所有场景都是无技巧转换,这也符合现代剪辑创作观念。该段落使用三种技巧完成转场:


1.对白音轨搭桥

这是该段落使用最多的转场方式,即下一场戏的对白音轨提前进入上一场戏结尾,利用对白在转场处不间断来完成转场,比如逃离段落中。

从众人走出加拿大驻伊朗使馆大门开始,下一段落杰克和安格尔争吵的对白就开始进入,三个镜头之后,转到CIA安格尔办公室,继续两人争吵,这种转场方式的优点是在有限的银幕时间内,容纳尽可能多的叙事信息,同时“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有助于观众对下一场戏造成某种期待和悬念。

当切到下一场戏时,观众预期得到满足,这种心理期待的满足削弱了视觉内容的跳跃,从而达到流畅转场的目的。

2.音乐贯穿始终

该段落中,音乐转场使用了三种方式:A.节奏、情绪相似的几个叙事段落使用一段配乐贯穿始终,段落之间的转场由于连贯的音乐显得自然流畅。


如逃离段落中,车上众人回忆托尼介绍三个检查点以及杰克想尽办法联系白宫参谋长的6个空间转场,都使用同一段配乐。

B.下一个段落的配乐在上一个段落结尾处提前进入(和对白音轨提前进入类似),音乐既有平滑转场的作用,也具有情绪提示作用。


观众对下一个段落的节奏、情绪有某种预期,因此会忽略转场的存在。如逃离段落中,使馆工作人员砸坏通讯设备,大使夫妇离开,下一场戏的音乐提前进入。

C.通过音乐在音量、节奏、内容等方面明显的变化来强调转场,叙事内容和配乐同步变化给观众视觉和听觉带来全新的刺激。


如托尼给众人介绍第三检查点的情况和众人到达机场两个时空的转场,就是利用了配乐音量的突然变化来完成的。

3.利用视觉心理转场


借助视觉心理的某些规律和特点,达到流畅转场的目的,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第一,特写镜头转场,利用特写没有明显时间和空间属性的特点作为新段落开场的第一个镜头。


如逃离段落中,众人在办理登记手续时被告知没有机票预定信息、杰克收到卡特发来的同意好莱坞方案的电报并让手下确认机票、第二检查点三个段落的第一个镜头以及第一个检查点段落第一个镜头的起幅都是特写镜头。


第二,利用两个镜头的景别相似、动作相似,观众观看时误认为是一个连续镜头的错觉来转场,如CIA工作人员放电话和武装头目放名片的景别、角度、动作相似,利用错觉法把两个镜头组接在一起。


  • 复合“最后一分钟营救”

格里菲斯创立的“最后一分钟营救”法则被其后的很多电影使用,虽然内容千差万别,但万变不离其宗。

本质是将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因果逻辑或矛盾关系的不同地点的平行动作交替切入,摆脱实际时间的束缚,造成某种悬念或紧张感。


随着电影表现手段的增加和创作人员观念的更新以及观众观影经验的逐步积累和提高,对诸如“最后一分钟营救”等经典的叙事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单个的“最后分一钟营救”已经不能有效地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更加复杂的复合式“最后一分钟营救”应运用而生。比如机场逃脱段落就由多个“最后一分钟营救”子段落组成。


整个逃离段落由7个“最后一分钟营救”子段落组成,观众在短短21分钟经历了7次跌宕起伏的过山车般的情感体验。

“最后一分钟营救”以两条叙事线成对的方式列出,事实上,有几个“最后一分钟营救”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


它们所起作用并不只限于银幕上可见的时间,如武装总部头子确定了托尼等人的真实身份之后的这个危险因素,直到他在加拿大使馆打电话通知机场的整个过程都起作用。


作者观点

影片《逃离》在剪辑艺术的两级——经典和现代,都做了有益的尝试,一方面,它坚持回归经典——不追求单个镜头的叙事和情感意义,而是把它作为剪辑的原材料,坚持镜头组接产生叙事及情感意义,使影片回归到影像叙事的经典时代。


另外,影片在剪辑艺术的可能性上也做了有意的探索,在多人对话剪辑、多时空平行叙事以及复合“最后一分钟营救”等方面都有新的突破。


如果说作为最佳影片奖的《逃离德黑兰》是各个电影元素完美融合的话,那么作为最佳剪辑奖的《逃离德黑兰》则是在传统和现代剪辑之间找到了一个最佳平衡点。

热门课程推荐

热门资讯

请绑定手机号

x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