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绳上的魂》:剪辑方式的选择必须基于影片气质

发布时间:2024-02-28 20:16:15 浏览量:119次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

金马奖最佳剪辑 杨红雨

西藏题材的影片并不易剪辑,因为剪辑师很容易被美丽的风景和特殊的民族服饰吸引,从而不小心剪辑成风光片或者民族展示片,因此在剪辑此类电影时往往尽可能避开纯粹的空镜和藏族元素,以人物和故事情节吸引观众。而在《皮绳上的魂》中则相反,大量的大全景,让渺小的演员站在大景别场景中,来呈现魔幻现实主义题材的玄妙气质。影片中有三四条人物线索时空交错,故事线比较复杂,这时候剧情反而并不是最重要的,而更需要打造的是特殊的地方风貌环境如何产生出一群特殊的人,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做事方式如何不同?如果能够让观众理解了这种独特的待人接物、处理问题方式,观众就能理解人物为何做这些事,才能从整体的气质中展现出故事的玄来。因此,在剪辑挑选素材时,首先要给影片确立独有的气质和表达的方向,根据这个定义去选取镜头,而非光选择画面漂亮的镜头。

其次,本片人物行为做事的特点就是“直”(直截了当),在剪辑点上则表现为“脆”。很多剪辑点一反日常的剪辑惯性,干脆全景直接跳大特写,有时甚至刻意避免动作连贯,让其突兀一点,以跳跃的画面关系冲撞内心的感觉,这种方式比日常的全景接中景再接特写会更有冲突感,而且这种突兀感会更突出原始纯净的感觉。例如其中一场打戏,完全可以按照完整的武打过程剪辑,也可以用炫酷的快速镜头、大特写来剪辑。而在这部影片中两种方式都不太合适 ,经过反复调整最后呈现的是让打斗的单个动作都在一个镜头里完成,换镜头的时候强调人物的气息和力量感,有一些动作和镜头甚至是重复的、不是那么流畅的,造成一种笨拙的小孩赌气打架的感觉,来呈现主人公单纯执着、一根筋的原始感觉。

在系统的学习剪辑的时候,一般人最开始学的就是动作剪辑,然后是情绪剪辑、跳接等。动作剪辑是基本功。然而随着多媒体的发展,观众对影像的接受程度大大提高,慢慢地跳接、随意的组接也越来越司空见惯。技术和方法都是为影片服务的,是否适合影片本身最为重要。例如《皮绳上的魂》中希望呈现干净原始的脆、直,可以使用跳跃的方法;而在剪辑文艺片时,往往希望有一种行云流水的舒缓气氛,这时候会特别注意动作的衔接技巧,通过舒服的镜头衔接让观众感觉不到剪辑点。总而言之,剪辑师剪辑方式的选择必须要基于影片本身气质。

(文 / 孙琳)

热门课程推荐

热门资讯

请绑定手机号

x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