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剪辑、主题、情感、视听艺术,分析韩国电影《雏菊》的艺术美学

发布时间:2024-02-28 11:04:24 浏览量:213次

编辑 |昕昕

●—≺ 角色内心独白的艺术分析 ≻—●

影片出现了大量的主角内心的独白,从一开始女主角那一句“我梦寐以求的爱,原来近在咫尺”开始观众大多以为这是一部拍给女性观众看的电影。

伴随剧情展开,慢慢浮现的男一号、男二号的内心独白又会让人开始质疑这部电影的受众群体,毋庸置疑,这是一部建立在女性视角之下的爱情电影,它所面对的是广泛的男女观众。

女主角的大量内心独白从一开始就在诉说着一段梦寐以求的浪漫爱情故事,这样的独白让观众身临其境地去感受女主角的爱情,去体会作为一个追爱女人的隐秘心境。

这也是典型的韩国温情片的待点,女主角带着天真,冲动又谨慎地走向她心中的男主角,亲手揭开与国际刑警的一段美丽又意外的误会。

聆听女主角的娓娓道来,观众不禁会对女主角与国际刑警的爱情加以祝福,但是,当国际刑警死去,杀手出现,并与女画家有交集后,或许有人开始厌恶女主角。

然而,人们往往都忽略了,爱情里永远没有公不公平的问题,每个人都有追求爱情的权利,每个人都可以为爱情付出爱情。

影片通过人物的内心独白将隐藏在男女爱情中最坚韧与最柔软的内心空间通过声音展现给观众,平静地表达着每个人对爱情炽热的追求和愿意为之付出一切的勇气。

有时候,过于直白的画面表达也许并不能直达人心,而隐海的轻声细语才可以走进观众的内心,这也许就是导演“静水流深”的巧妙用意吧。

●—≺ 剪辑手法的艺术分析 ≻—●

影片的剪辑手法完全颠覆了刘伟强导演以往的风格,这是一种别致的剪辑手段,观众会发现,导演对同时间、同一地点发生的事件进行交叉剪辑,并将其穿插在影片的不同段落。

影片中,女主角淋雨的情节被分割成很多个细节,放在影片的不同段落,而连接点则是片头和片尾。

多种剪辑中不同人物的内心独白也表现出独具一格的方式,以女主角淋雨的情节为例,女主角、国际刑警、杀手三人各自讲述着自己的故事。

同一情节的不同讲述都体现了电影平行叙事的独创性,而这种独创性在一定程度上更加彰显了爱情故事的浪漫温情与波澜曲折,让观众更能在冷枪中体会到爱情的温暖。

观众能发现,在片尾,女主角位于画框的正中央,而杀手位于左侧,蹲着并且脚边放着一盘雏菊,国际刑警位于右侧,在正上方是一个广告牌。

这个大全景出现在影片开始,也就是一开始影片就暗示了三人的关系,点明了主题:无论怎样,未来是可以改变的,不变的是对爱情的追逐。

这种交叉剪辑的手法再现了同一场景,人物的境遇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视觉上,最大的改变是色调的变化。

前者像是被还原后真实的彩色,后者则将主角之外的部分处理成黑白,而对主角部分则加强了暖调以及高光部分的表现,另外就是油彩部分只保留了绿色,通过“绿色”引出杀手。

镜头与镜头之间的切换就像是主角记忆的不断闪现,前一段画面中雏菊一闪而过,作为美的代表,它也成了影片中最后一个镜头。

●—≺ 故事主题的艺术分析 ≻—●

在人物的塑造上,影片也区别于一般的爱情故事,影片风格可以看作是韩国的凄美爱情与香港的警匪类型片的一次碰撞。

拥有不同爱情观与世界观的三位主角在冥冥之中被命运拉拢,在同一时空中相互纠缠。

女画家爱上的仅仅是雏菊,雏菊是她心目中的最美最醉人的爱人,女画家在阿姆斯特丹的一处农场遇见了一个未知的爱人。

在一定程度上,女画家的爱并没有人们“司空见惯”的爱情铺垫,有的只是一个女孩对爱情的痴痴追逐。

国际刑警也好,杀手也罢女画家也许爱的只是坠入爱情的那种微妙感觉,那种雏菊赋予她的独特爱恋。

导演成功地将一个痴痴追爱的角色嫁接到了女画家身上,将雏菊的含义赋予电影,也成功地走入了观众的内心,像“盗墓者”一样让人们深埋心底、尘封已久的苦涩情愫重见天日。

就像每位深陷爱情的女主角一样不断自问,自己爱的到底是谁,但永远不会轻易得出答案。

香港警匪片往往弥漫着枪口的烟火气息,而导演选择将温柔的爱情主题与海涩的警匪主题进行融合,就连国际刑警与杀手这种危险的角色在影片中都充满了阳光的味道。

国际刑警出于完成任务的需要,在阴差阳错的情况下遇见了一个女画家,并毫无征兆地爱上了女画家。

没有过多的语言,男子走出黑暗,出现在女画家面前,赢得了她的关注与爱慕,然而殊途同归,每个人的人生轨迹历经千回百转,依旧会回到既定的那条小道。

枪击事件把杀手和国际刑警拉回了本属于他们的世界,也使他们渐渐远离了他们所爱的那个女人,那若有若无的爱情直至生命消逝都未能证明它存在的痕迹。

影片的人物关系在导演的设置之下像是一条条复杂的绳索缠绕在一起,一条条交织汇聚成一个个扣人心弦的矛盾点。

●—≺ 情感线索的艺术分析 ≻—●

一条条交织的线索,一个个动人的情节,构建了完整而不失真的故事框架,从杀手第一次为女画家修独木桥开始,便奠定了影片中爱情的男女主角。

就整部影片来看,杀手的职业为电影的故事情节发展埋下了错爱的伏笔,导演在影片情节的设置上也故意将杀手的出现放在国际刑警之后,成功地将观众的视线转移到一个错位的角色。

在送雏菊的这一情节中,导演刻意营造了一个悬念,让观众错误地认为雏菊是国际刑警送的,将观众引进导演的制造的美丽的错误中去直到影片的末尾,导演才通过杀手的内心独白将这一美丽的错误纠正过来。

这种解开悬念式的故事情节设置很符合韩国影片的风格,影片中不乏大量的枪战情节,这些枪战情节让观众感受到了香港枪战片的氛围也将观众从温暖的爱情故事拉到枪战的现实中。

亦朦胧亦惊心,这样的剧情模式和吕克贝松的《这个杀手不太冷》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建立在冰冷枪炮之下的感情线索。

尽管观众很难明白《这个杀手不太冷》中小女孩对莱昂的感情,但是,观众可以十分肯定这种“爱情”中让人回味许久的温情。

《雏菊》在一定程度上沿袭了《这个杀手不太冷》中的设定,但其在情感的隐喻表达上却是十分成功的。

观众可以透过电影理清电影的情节线索,女主角画家讲述自己的爱情,紧接着国际刑警讲述自己对女孩的爱情,由做任务的掩饰到最终充满歉意地假戏真做爱上女孩。

在这两个主角的讲述中,缺乏了某些情节,这些缺失的情节最后在杀手的独白中被一口气酣畅淋漓地讲述完毕。

整个爱情故事的脉络和线索清晰地展现在观众眼前,就像是火焰点燃纸张浮现的文字密码,让人难掩兴奋又暗自优伤。

两个针锋相对的男人同时爱上一个女人,他们的命运也因为她而改变,因为雏菊而改变,因为错误而改变。

影片中出现了一段硬伤,作为一个杀手无论处于任何情况下,他都不可能大开杀戒,这是杀手的忌讳。

可是杀手的“逆角色行为”让观众更愿意相信爱情可以作为战胜生命、战胜一切的法宝而存在这一看似“硬伤”的情节为影片增添了别样的色彩。

作为导演,刘伟强在刻意制造一个不能自圆其说的童话,过于招摇的杀手和失落的国际刑警都在美丽的韩国女孩面前忘记了自己的身份。

观众可以看见这个按照情理来说应该躲在黑暗里的职业杀手成了追爱的男子,造桥种花不亦乐乎,与《这个杀手不太冷》中的莱昂相比较,影片中的杀手不仅仅是不太冷,而且过于多情了。

那个执行任务的国际刑警也似乎被爱情冲昏了头脑,导演在为了表达爱情主题而不断营造一些也许过于牵强的故事情节。

●—≺ 视听效果的艺术分析 ≻—●

一部好的电影离不开电影音乐的协同配合,影片的音乐可谓是影片最出彩的地方,电影音乐将这一段爱情故事供托得令人心碎。

清新淡雅的钢琴声缓缓地将观众拉进女画家的回忆里,一幅美丽宁静的画面铺陈开来,在一条河流的对岸,有漫山遍野的雏菊,因此,作为画家的女主角每天都要经过河流上面的独木桥,到对岸去画雏菊。

女画家在过独木桥时不小心掉进了河里,这时,低缓的弦乐与悠扬的小提琴悠然响起,准确地表达了女画家当时的心态虽然,画家内心对于落水仍然心有余悸,但因陷人了美好的回忆而又倍感幸福。

然而,一段时间过后,她惊奇地发现桥上的独木桥被一座宽阔的木板桥取代,在她发现是有人特意为她修建了这座桥时,内心的喜悦与幸福油然而生,女音和声节奏简单整齐,明快的曲调与惠瑛发现爱情时偷快的心情相符合。

这一情节的电影音乐很好地与女主角的心境和阿姆斯特丹特有的优美环境融为一体,画面感与音乐交相辉映,形成了令人难忘的视听感受。

在影片的中段,舒缓的钢琴声作为背景音乐,无时无刻不在流露着淡淡的悲伤感歌曲旋律平和,节奏缓慢,女歌手轻柔的嗓音唱出了剧中人物之间伤感的爱情和悲哀的命运。

当男杀手得知自己下一个所要暗杀的人就是国际刑警时,内心犹豫不决,因为他知道,女画家深爱着国际刑警,这样无疑会对女画家造成巨大的伤害。

在影片最后,女画家在帮杀手挡住了一枪之后也不治身亡,悲伤的歌声也是对他们命运的叹息与同情。

穿插在整部影片中的音乐那样的静谧柔和、美好自然,一如影片中那个爱雏菊追逐初恋的女孩,伴随忧伤的浅吟低唱,沉醉在爱情和雏菊的温柔簇拥中。

●—≺ 结语 ≻—●

电影《雏菊》所描绘的爱情就像是一场追逐死亡的玩笑,一场没有来得及发育的爱,一段深藏心中的情,等待比失去痛苦,恰如女画家。

无法说出的爱比能够告白的爱痛苦,正如杀手,领悟太晚的爱比永远没有遇见的爱痛苦,诚如国际刑警。

三个人的这场爱情纠葛,最终谁也没有得到谁,因为无论战争抑或爱情,本就没有输赢。

法国导演马克费杜斯曾说“电影是遗憾的艺术”,艺术因残缺而完美,刘伟强导演为观众呈现的这段凄美爱情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导演选择三个人的死去来终止电影,延续的永远是那可以改变的未来和不变的爱情。

热门课程推荐

热门资讯

请绑定手机号

x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