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游戏《怪物猎人》中出现的世界观和历史典故

发布时间:2024-03-03 12:37:06 浏览量:228次

最近大师我花了120个小时,终于把NS上的《怪物猎人GU》解禁了。从鬼娃套装到上位斩龙套,天知道我经历了什么。

不过,这段日子的辛苦总算没有白费——在认识了一大票萝莉hunter的同时,大师也对《怪物猎人》中出现的世界观和文化意象进行了细致梳理。

不得不感叹,这些看似简单的砍杀,实则每一帧的动作,每一秒的画面,都可以找到与现实相对应的丰富内涵。

究其原因,还要从怪猎本身的创作背景说起。

2004年3月11日,《怪物猎人》正式登陆PS2平台,发售之初就让CAPCOM公司赚的盆满钵满。

它的成功主要得益于田中刚和船水纪孝这两位游戏开发者。其中,船水纪孝担任了制作《怪物猎人》世界观和游戏系统的负责人。

这并不是船水纪孝首次监制CAPCOM公司的重要项目——早在1987年,船水团队就已经推出了风靡球的《街头霸王》。他所创新的8向操作模式,以及“龙和拳”的打斗场面,让《街头霸王》一举赢得了市场的青睐。

此图为船水纪孝

然而,不论是《怪物猎人》还是《街头霸王》,船水纪孝都无外乎地将“屠龙”这一元素贯彻始终。

从此,“激烈的战斗场面,丰富的操作技巧,还有猎人身边倒下的巨龙”便成为玩家心目中至高的游戏殿堂。

但“屠龙”的快感并非是由船水纪孝塑造的。

因为早在1000多年前的北欧,就已经上演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屠龙圣典”。

在古英语记载的日耳曼神话中,贝奥武夫是一个真正的“弑龙者”。相传,丹麦国王赫罗斯加在庆祝自己刚建成的城堡时,曾遭遇了一个名为格伦戴尔(Grendel)怪物的袭击。

此图为格伦戴尔

格伦戴尔是《圣经》中派生的妖怪,会因人们喜悦的庆祝声而痛苦。

它袭击了城堡的大厅,并吞噬多个丹麦勇士。一时间,人心惶惶,国王赫罗斯加毫无对策。

恰巧此时,一名从盖亚而来的战士,贝奥武夫,听闻了这个消息。在人民的召唤下,他赤手空拳地将怪物格伦戴尔撕的手臂撕了下来,后者仓皇逃跑。

此后,贝奥武夫名声大噪并得到了国王的重重赞赏。

但格伦戴尔的母亲却将这笔血债牢牢地记在心中——她先是恶毒地杀害了国王最忠诚的战士舍尔,然后引诱贝奥武夫来到自己居住的湖底,意欲报仇雪恨。

在湖底,贝奥武夫完全不是格伦戴尔母亲的对手,他一度被打得踉跄,还险些被短剑刺中喉咙。

但是英雄总会主宰自己的命运,就像《怪物猎人》一样。

贝奥武夫在情急下,拔出了藏在湖底的另一把巨剑,他看到格伦戴尔的尸体,便大剑一挥砍下了后者的头颅。母亲看见儿子身首异处,颇受打击,奋力击倒贝奥武夫后便独自离开了。

幸运的是,贝奥武夫并没有死去,他带着格伦戴尔的首级迅速游离湖底。

这一次,贝奥武夫再次拯救了赫罗斯加的臣民。为答谢英雄,国王将祖传的拿格林大剑赐给了他。

后来,回到祖国的贝奥武夫,在人民的举荐下成为了新国王。

日子过得正酣时,一个贪婪的奴隶却闯出祸端——他偷偷地从龙巢中偷走了一个金杯。当巨龙看到财宝失窃时,异常愤怒——它飞向附近的城镇,不分青红皂白地烧毁了能见到的一切生物。

显然,贝奥武夫不可能坐视不理。他火速召集了50名屠龙勇士,和自己一起向巨龙宣战。但是,巨龙的力量实在太强大了——50人的小分队几近殆尽,只剩下威格拉夫和贝奥武夫两人。

最终,两位勇士用尽生命中最后一点能量,合力刺死了巨龙——贝奥武夫在巨龙的火焰中炸裂,威格拉夫遍体鳞伤但侥幸活了下来。

图左为威格拉夫,右为贝奥武夫

自此,贝奥武夫成为英国文学中第一个屠龙战士。而“龙”则作为中世纪文学中最常出现的意象,在13-14世纪赢来巅峰。

其中,圣乔治屠龙,梅林在《大不列颠传说》中对龙的预言,都无一例外地展示了人们的“屠龙”精神。

那么,为什么这种精神会在欧洲流行呢?

早先,欧洲的基督化促使《圣经》在高级知识分子中广为流传。而其反对的恶魔撒坦,在文学作品的加持下,最终演化成“龙”的概念。

此后,“龙”成为了邪恶,贪婪,杀戮的象征。而反龙,屠龙,在特定时期即成为了“政治正确”的选择。

所以,在欧洲大部分的法庭,书籍甚至竞技场上,我们都很容易寻觅到有关“龙”的元素。

反观《怪物猎人》,它最核心的背景也是围绕“屠龙”展开的——那些驰骋在冰山,草原,火山,破坏着一个又一个村落的恶龙,即是玩家需要讨伐的对象,也是玩家成名之路上必备的对手。

在大师看来,它的风格与当初盎格鲁-塞克逊的史诗如出一辙。我们每个玩家都是贝奥武夫,在特定的情况下,甚至可以牺牲自己以保全村落。

当然除了屠龙精神,《怪物猎人》中出现的全部龙元素,其实也是严格按照“欧洲龙”体系制作的。

船水团队明显参考了中世纪纹章学,才创造出了轰龙、雌火龙、电龙、迅龙等经典怪兽。

据史书中记载,西方龙主分为有六大类,即“Dragon”,“Drake ”,“Wyvern”,“Lindwrum”,“Amphiptere”和“wrym”。

其中,“Dragon”是最传统意义上的龙,拥有一对巨幅的双翼和四条粗壮的腿。

游戏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炎王龙。

而“Drake”则是一种亚龙,仅有少数带翅膀。但它们行动敏捷,基本在陆地上觅食。游戏中最常见的“Drake”是迅龙。

“Wyvern”是“Dragon”的一类变种,其前腿已经变小或者基本消失,后腿则依旧强劲有力。它们通常以火焰或者毒素为伴。《怪物猎人》中最典型的“Wyvern”当属雌火龙。

而与“Wyvern”相反,“Lindwrum”的后腿和翅膀在进化中逐渐消失,只保留了有力的前腿和带刺的尾巴。目前大师在游戏中还未找到与之相似的形象,不过我相信,在以后的怪猎作品中,这类龙一定不会缺席。

最后,“Amphiptere”和“wrym”也是亚龙的两种,前者带双翼无四肢,后者无翼无足。

其中“wrym”的造型和游戏中的绞蛇龙十分相似。“Amphiptere”也尚未在怪猎中找到对应版本。

所以,《怪物猎人》在制作龙类怪兽中,基本秉承着西方纹章学的架构,按照“Dragon”,“Drake”,“Wyvern”以及“wrym”这四种模型绘制。

由此可见,船水纪孝确实是用心了。

下面我再来谈谈《怪物猎人》中出现的文化融合。

尽管玩家DIY的程度普遍较高,但从每一期《怪物猎人》的片头CG中,我们都能轻易地找到一些北欧人的线索。

从服饰到纹身,再到狩猎技巧和武器,《怪物猎人》的剧情中都饱含着北欧神话中的元素。

当然,船水纪孝在塑造了一个强北欧观念的同时,也没有忘记把本国的武士道精神加入到游戏中——村落猎人倡导的“尚武”,“名誉”,“责任”像极了封建时代的武士道产物。

由此,《怪物猎人》看起来更像是一个“日本+北欧”集大成的产物。

幕府时代的铠甲,维京人的大斧,偏印欧语系的猎人语言...《怪物猎人》似乎正在用一种崭新的方式诠释着东西文化的交融。

我想这也是《怪物猎人》能享誉全球的重要原因吧。


碎碎念:大师我最初接触到怪猎还是在小学时代,从PS2到NS,曾经的狂放少年正在走向油腻大叔的不归路。

算起来,与它相伴也有10余年了。原来的盗版一族,终究也没能逃过氪金的命运。

从太刀到重弩,从轰龙到螳螂,从随从到猎喵...CAPCOM们不断续写着猎人的传奇,而大师我,也定会一直追随下去。

本文的文献

1.Rauer, Christine (2000), Beowulf and the Dragon: Parallels and Analogues, Cambridge, England: D. S. Brewer, ISBN 0-85991-592-1

2.MacCulloch, J. A. (1998) [1948], The Celtic and Scandinavian Religions, Chicago, Illinois: Academy Chicago Publishers, ISBN 0-897-33-434-5

热门课程推荐

热门资讯

请绑定手机号

x
确定